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自北美,于上个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经80多年的延续和传播,现已归化成为我国淡水水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种类,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虾现广泛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尤以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较多。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湖北省开始研究小龙虾,到80年代中期湖北省在武汉建成全国第一个小龙虾加工厂,再到本世纪初,湖北省率先推出“虾稻轮作”和“小龙虾人工诱导繁殖”技术,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发展迅猛。
特别是近10年来,在湖北省政府及湖北省农业厅和湖北省水产局的引导下,湖北省小龙虾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养殖面积超过400万亩,养殖产量接近40万吨,占到全国小龙虾产量的60%以上;加工出口量超过2万吨,占全国小龙虾加工出口量的70%;湖北省在养殖面积、产量、加工出口量及产业规模上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综合产值近500亿元。
近年来,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和湖北省小龙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科院水生所、中国水科院长江所以及一些重点龙头企业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有关小龙虾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正是在湖北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通力合作下,湖北的小龙虾产业技术一直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成为我国小龙虾产业的领头羊和风向标,也成为国际同行参观、考察、交流和合作的首选地,赢得了国际产业界“世界龙虾在中国,中国龙虾在湖北”的美誉。
但是,在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诸多问题。
野生资源保护不力
小龙虾自上个世纪30年代进入我国,至今已有80多年,长期以来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有害物种,因而从国家层面上没有开展种质资源的保护工作。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小龙虾的火爆需求,各地滥捕泛捕,过度捕捞,导致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
据调查,从2006年开始,小龙虾野生资源以每年30%的速率急剧下降。江苏省最先感受到资源量下降的影响,由于资源量急剧下降,缺少加工虾源,江苏2/3的加工厂倒闭,一些加工厂被迫迁往外省,加工出口量急剧下滑。
尽管小龙虾已是我国淡水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也是我国淡水水域重要的养殖对象,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到目前为止,仅湖北省人民政府2010年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小龙虾禁捕期制度的通告》,从国家层面来看,小龙虾仍是一个不被保护的外来物种,野生资源量仍在进一步下降。
种质质量退化严重
小龙虾传入我国以来,基本属于小群体自繁扩展,加之过度捕捞导致野生资源的急剧下降,小龙虾种质质量退化十分严重。1捕捞个体越来越小上世纪收购的野生虾个体重在35克以上的占70%,现在个体重在35克以上的还不到30%。2生长速度明显变慢上个世纪90年代,40%的虾在每年4月就能达到上市规格,加工厂从4月初开始加工出口整只虾。现在这个时间推迟到5月中旬,足足晚了1个多月。3出肉率降低上世纪90年代加工1kg虾仁出口需材料虾5.5kg,现在需6.5kg。4抗病能力减弱从2008年以来,小龙虾暴发性疫病在江苏、安徽、湖北等主产区频繁发生,致使养殖户损失惨重。造成疫病频发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小龙虾种质质量的退化是主要原因。
苗种繁育体系严重滞后,优质种苗供应严重不足
近几年我国小龙虾成为市场热点,养殖面积迅猛扩大,但苗种人工繁育体系还十分滞后,苗种奇缺成为制约我国小龙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
以湖北省为例,目前湖北省小龙虾养殖面积有400多万亩,其苗种量应该在400亿尾左右,但真正人工繁育的优质苗种不到10亿尾,仅占2.5%,其它都是人工增殖和自然繁殖的苗种,这是小龙虾单产量仍然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基本没有开展人工繁殖工作,优质苗种更为缺乏,每年到湖北购苗的很多,导致湖北人工繁殖的苗种价格从2005年的150元/万尾,升到2014年的1000-1200元/万尾,价格上涨了近10倍。
养殖模式陈旧、标准化养殖程度低
近几年我国的小龙虾养殖面积连年大幅增长,但养殖模式比较陈旧,稻田养殖多是人工增殖的方式,池塘养殖也大多是 “春天放苗,秋天收获”的传统旧模式。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面积所占比例非常小,导致养殖单产偏低,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延伸度差
近几年我国的小龙虾养殖面积连年大幅增长,但养殖模式比较陈旧,稻田养殖多是人工增殖的方式,池塘养殖也大多是 “春天放苗,秋天收获”的传统旧模式。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面积所占比例非常小,导致养殖单产偏低,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延伸度差
小龙虾产业可分为“良种选育-优质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餐饮-冷链物流”等5个环节,5个环节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产业链的育种和繁育等基础环节十分薄弱。
这就像一条交通环线,哪一个部位薄弱,发生拥堵,整个环线都会不通,因此产业应向基础环节延伸。即使是发展较快的加工环节,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方式相对落后的现象也很突出,仅靠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生产,缺乏科技创新。
国家对小龙虾产业的科技投入明显不足
小龙虾产业每年给国家和社会贡献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仅湖北省每年综合产值就将近500亿元。但由于小龙虾产业仍属新兴产业,国家对产业的投入有限,这有限的投入又大多投向企业,用于研发和科技创新的更少。
事实上,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有些小龙虾主产县重视小龙虾的产量,但只是注重面积的扩大,而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普及重视不够。如湖北省小龙虾养殖平均每亩单产只有97千克,离150千克的最低标准相差还很远,然而,只要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普及上稍下功夫,很容易实现每亩增产10-20千克的量,全省增产量则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因此小龙虾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小龙虾产业的历史很短,尚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在市场需求量节节攀升,小龙虾已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和淡水养殖的主推品种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产业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产业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此,做好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1. 加强小龙虾产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加大对良种选育和优质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扶持力度,且资金支持应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倾斜,向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机构倾斜。
2. 加强对小龙虾野生资源的保护。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将小龙虾从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名录中排除。
3. 组建国家级、省级、县市级三级小龙虾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联合体。一个产业的发展与政策、市场、科技紧密相关,其中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是重要因素。我们应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加上龙头企业,加强对小龙虾良种体系的建设,从资金、技术、运营体系等多方面加强对小龙虾良种场的支持和监管。同时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筹建国家级、省级的小龙虾良种场,以此推动小龙虾产业更快、更好及可持续的发展。
4. 加强小龙虾产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加大力度组建一批优质苗种规模化繁育示范基地和高产、高效健康养殖示范场。
5. 在运作机制上,应实行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四部门的紧密配合,即“管、产、学、研”的结合。在政府部门宏观监管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况下,农业行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往往能够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