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毒性疾病及早期死亡综合症而导致的大量死亡是全世界对虾养殖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近几年来,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就对虾与病原的互动,以及对虾免疫因子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相关研究集中在免疫因子特性、细胞防御功能、主要免疫方式及机理等方面。同时,根据这些基础研究,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对虾疾病预防措施或增强对虾抗病力的相关技术手段。
从营养与饲料的角度而言,通过营养调控与免疫刺激的方法,能够极大提高对虾自身免疫活性,从而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或发病后的死亡率。这些研究,是推动对虾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下面,笔者从技术应用与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功能性免疫对虾饲料的一些粗浅理解,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供行业同仁探讨斧正。
图1 使用功能性对虾饲料1个半月后的对虾
从应用技术而言,对虾功能性免疫饲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降低对虾疾病的发生:一是通过营养均衡或免疫刺激提高对虾先天免疫能力;二是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减少对虾应激;三是通过内外环境的调控控制病原滋生或感染几率。
一、营养及添加剂途径的对虾免疫调控
营养素与动物免疫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大多数营养素缺乏都会影响动物的免疫反应,以最基本的营养素蛋白质为例,不能满足需要的蛋白水平会对水产动物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就对虾饲料而言,我们一直提倡饲料的蛋白水平要与对虾养殖模式相适应。在土塘或低密度养殖条件下,由于水体藻类及浮游生物能够提供一部分蛋白,因此饲料蛋白水平不需要很高。
但是在高位池、小棚或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南美白对虾,环境能够供给的营养非常有限,因此需要补充更高的可消化蛋白才能够满足其生长需要,也只有更高水平和更平衡的蛋白质才能够满足其免疫要求。蛋白与免疫的关系说到底是氨基酸与免疫的关系,对虾先天免疫与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息息相关。研究显示,赖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等氨基酸的合理平衡对对虾免疫能力均有显著影响。在所有必需氨基酸中,苏氨酸和精氨酸对对虾免疫的作用最为突出。
蛋白质和氨基酸之外,必需脂肪酸(EFA)、维生素A、D、C、B6、B12、叶酸以及微量元素铁、锌、硒等的免疫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多的研究。从营养角度来看,“过犹不及”,这些营养素的添加从来不是越多越好。根据养殖动物的品种及养殖模式合理添加,才能达到提高动物免疫力的作用。
图2 使用功能性对虾饲料2个月后对虾
营养素合理平衡搭配之外,更多研究集中在免疫增强剂对水产动物的免疫调控上。免疫增强剂是一类能刺激白细胞活性从而提高动物抗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能力的化学物质。对于甲壳动物,主要是增强酚氧化酶系统及其一系列相关因子的活力。到目前为止,研究较多的免疫刺激物包括细菌的结构物质、甘露寡糖、β-1,3/1,6-葡聚糖、小肽、多糖、核苷酸及其他化学合成产品等。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免疫增强剂加得越多越好,很多研究均显示免疫增强剂的免疫效果与所用剂量并不成正相关关系。对免疫增强剂的使用,一是合理的配伍非常重要,另外,合理的使用剂量也非常重要。所有免疫刺激物质要在动物体上进行反复试验才能完全说明其对动物的影响,例如脂多糖在体外是有效的免疫刺激物,但在剂量稍微超出“安全”剂量时则会产生某些信号分子降低动物食欲甚至抑制动物生长的现象。再次,在口服免疫增强剂的情况下,普遍存在“免疫疲劳”,即持续投喂含免疫增强剂的处理组在免疫水平上升后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在动物产生免疫疲劳后,如何通过营养或免疫调控的方式再次对其免疫系统进行生理唤醒,值得每一个技术人员关注。
二、绿色环保饲料改善养殖环境
与陆生动物不同,对虾生活在水环境中,残饵和粪便很难清理。特别是在养殖环境恶化的条件下,大量进排水往往造成对虾应激或发病。因此,通过营养饲料手段来降低残饵和粪便对对虾养殖水体的污染,是提高对虾养殖成功率的重要保障。从技术上讲,对虾饲料改善养殖环境的首要一点是在利于对虾摄食的情况下减少饲料溶失。
我们经试验证明,通过改善对虾饲料生产工艺中的调质环节(例如增加专业的保质器),提高饲料淀粉糊化度,在提高对虾消化吸收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对虾饲料水中稳定性并减少饲料在水体中的溶失,对改善虾塘水质非常有好处。目前,能够改善对虾饲料调质的保质器已在不少专业化的大饲料企业推广,这是设备工艺进步推动养殖技术和饲料技术进步的重要案例。此外,少数企业尝试通过膨化设备生产对虾饲料,经实践证明在高端虾料领域似乎不是特别成功。但是在低端虾料领域(特别是鱼虾混养或虾蟹混养条件下),膨化设备与传统虾料生产设备相比是否能够具有优势值得去思考和探讨。总之,生产工艺是绿色环保的功能性对虾饲料能够达到效果的重要保障。
图3 使用功能性对虾饲料养殖的对虾
与鱼类的吞食不同,对虾等甲壳动物是典型的抱食习性,摄食较慢。因此,提高虾饲料诱食性是减少摄食时间,从而减少溶失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手段。与畜禽动物相比,水产诱食剂的研究还很薄弱。目前,大部分企业通过一些海洋源性物质的添加来提高饲料适口性,富含胆固醇、游离氨基酸的软体动物及其他海洋动物的水解物被证明具有较好的诱食活性。同时,也有一些专用的水产诱食剂开发,如DMPT、氧化三甲胺、核苷酸等。如何选择合适的诱食物质以及设计合理的添加量是改善饲料诱食性的重要技术课题。
此外,通过对饲料原料的合理加工或前处理被证明能够提高对虾的消化吸收率,从而减少粪便中未消化物质对水体的污染。而某些植物提取物被证明能够促进动物对氮的吸收,对水体中氨氮也具有净化和吸附作用,因此,是绿色环保的功能性对虾饲料可以选择的功能性添加物质。
三、无抗时代的抑菌方案
对虾是无脊椎动物,没有特异性免疫系统。因此,除了提高对虾先天免疫系统以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之外,通过技术手段减少病原的繁殖和滋生也是减少对虾疾病发生的重要课题。目前,副溶血弧菌等病原导致的EMS等疾病是影响对虾养殖成功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对于虾来说,基本上所有病原都是通过口腔摄入并以肠道为靶点而感染的。因此,改善肠道环境或提升肠道健康水平,是减少弧菌等病原滋生并减少弧菌感染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
例如弧菌在pH值7.5-8.5的条件下最为适宜生长和繁殖,而在酸性环境中则不能存活或生长不佳。有证据显示,酸性环境能够破坏弧菌细胞外膜,使细胞内容物溢出而杀灭副溶血弧菌。与陆生畜禽动物不同,对虾消化道pH值在5-7之间,特别是肠道的pH值介于6.7-7.0之间的中性环境,比较适宜弧菌的繁殖和生长。因此,通过技术手段使对虾肠道环境处于偏酸环境中,能够有效降低弧菌疾病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也已经有很多酸化剂产品的推广。但是如何解决有效成分的合理配伍以及适宜的添加剂量,以及减少酸性成分在饲料制粒和水中环境中的溶失,都是必须面对的技术课题。另外,有研究显示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有益菌能在对虾肠道粘膜上定植,在形成优势菌落的条件下,这些有益菌产生的酸性环境或分泌的肽类物质也具有抑制有害菌繁殖和定制侵害的作用。
根据我们的跟踪,长期拌喂EM原液(主要成分为乳酸菌和其他有益菌)的对虾弧菌发病率大大降低,此外还能够改善肠道健康,提高对虾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但是,在全价配合饲料条件下,这些益生菌类物质如何合理添加,以及如何渡过制粒和熟化的高温而存活,都是需要面对的技术难题。
在后抗生素时代,通过具有抑菌活性及其他生物活性的植物提取物的添加,达到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目的,也是改善肠道环境,减少细菌病发生的重要方向。地球上的植物经过上亿年的进化,成为一个巨大的基因宝库。很多植物产生的生物活性成分已经证明具有抑菌杀菌的功效。此外,这些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还具有提升和促进动物免疫的巨大功效。因此,筛选和合理添加植物提取物也是达到对虾饲料功能化的重要方向。但是,植物提取物之间以及植物提取物与其他添加剂或活菌类物质是否存在配伍禁忌,以及不同添加物质之间的合理添加量,都是技术人员应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功能性对虾饲料的研发与实证案例
综上所述,通过先天免疫、养殖环境和肠道环境三个方向的技术集成,开发适应目前中国对虾养殖环境和养殖模式的功能性对虾饲料条件已经成熟。据较长时间的技术摸索,我司在近几年开展功能性对虾饲料的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绩,例如福建漳浦养殖户陈寿斤在1.2亩的高位池条件下,冬季搭棚养殖145天,全程使用功能性对虾饲料,亩产达到7083斤,饵料系数仅有0.94。功能性对虾饲料在珠三角土池养殖模式的推广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顺德均安养殖户何共和,在雷雨频发的春季养殖89天,对虾平均达到36头,亩产993斤,饵料系数仅有0.81。因此,在我国目前对虾养殖业发展格局下,推广功能性对虾饲料正当其时。
此外,在使用功能性饲料进行对虾养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苗期如果使用功能性对虾饲料,则应减少乳酸菌或EM原液的使用量;二是在对虾转肝期,应适当减少投喂量;三是使用功能性对虾饲料,投喂量与普通对虾饲料相比应适当减少,一般来说投喂普通饲料正常投喂量的80-85%比较好。此外,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养殖成功率,功能性饲料使用到对虾60头左右即可;如果要提高对虾长速,缩短养殖周期,则功能性对虾饲料在养殖全程使用会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