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对虾养殖业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尽管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但成功率和产量却不增反减。在对虾养殖业中,每几年都会面临一些严重影响养殖过程的新问题,很难让人循旧经验来解决,所以在养殖业经常有老养殖户出大事的新闻。2012年以来,对虾养殖主要面临的普遍危害是:肝萎缩、空肠胃、白便和水过浓带来的难控制的偷死。而往年的主要病害:白斑病、可以用抗生素控制的夏季偷死则已经退为次要的危害因素,而前两年用的抗偷死药加倍使用也好像失效了。
面对这养殖目前的困境,在2010年就有人提出,引起这些困境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型的耐药性弧菌、新型的病毒所导致,也因此而提出了新的对虾病种名称。但是,致病因素是否如此?严格而言,在没有病理学、流行病学的证据之前,尤其没有电子显微镜的病原体的照片之前,我们最好不要草率的下定论。否则,一个错误的结论,将会带来错误的指导方针。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出发:对虾养殖的偷死疾病高发周期不具备生物性传染病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规律,反而呈养殖的人群性,这一点好像否决了目前这种养殖困境是生物性引起的结论。反而提示:是否我们习惯性的养殖管理和养殖的方法有失误?
二、有人也提出了养殖模式来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从2005年起,在对虾养殖业中已经推广过多种师出名门的养殖模式,但是其效果似乎并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目标。2013年也在一些科研会议正式提出: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出路是:只能够混养或者底密度养殖,得出了南美白对虾低密度养殖或者混养是是摆脱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困境唯一出路这个结论。
但是这几年在某些人群能够稳定的、连续的高亩产的现象,明确的否定了南美白对虾低密度养殖或者混养是唯一出路这个结论。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的养殖困境?在这里我们没有足够的科研数据得到结论,只是把我们田间的调查和大家分享,以期为有条件进一步做研究的人士提供一点点启发。
通过近3年的调查,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现象和数据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
1、2010年以来,通过对阳江、汕尾的几个养殖场的采样记录分析,我们发现:对虾的偷死的发病率的曲线和水中的弧菌数量的曲线不一致。提示;弧菌和该疾病的发病率可能不成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弧菌高不一定偷死就多,弧菌低不一定就没有偷死。由于我们没有足够的例数做统计学分析,所以我们认为“可能”不成直接的因果关系。
2、连续养殖的成功率、发病率高低是呈人群性而不是呈地区性分布。即:在同一个地方甚至是邻居的池塘,有些人一直都比较稳定的养成,而有些人却连续的失败。这一点提示:发病好像与生物性传染病的特点不一致,而提示发病和养殖操作模式(即:与人群)可能有关。
3、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品牌的饲料偷死的发病率明显不同,而且发病后可控程度明显不同。提示发病和营养因素可能有关。
4、偷死的发病率和水中的好几个元素的高低、某些藻在藻总数的比例的曲线呈相关。
5、套养虑食性鱼的养殖池,偷死的发病率相对低,而与套养杂食性的鱼关系不是很大,这一点也支持4的调查结果。
根据以上的调查的结果,初步认为;目前对虾偷死这些病的发生可能不是很符合生物流行病的特点。也就是提示:目前养殖的偷死困境可能与病毒、弧菌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看看养殖成功率相对稳定的养殖户中的一些环节,看看能否会有一点启发?
一、投苗前有意识的针对性降低水体磷等等元素,能明显的提高投苗的成活率,减少投苗30天内的发病率。
投苗前水质的调整是一造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成活率的关键。在生产的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就是有些养殖户投苗后经常在30天内出现异常,他们往往会把原因归为“你的苗不行”而很少去探讨是否我的水是不适应苗?目前我们养殖区域的水经过我们多年的养殖已经是严重污染,像阳江地区,水中的好几个元素已经超过了渔业用水要求的10倍左右。所以这里提到的是“调整水质”而不是单纯的指经验中的“培水”。这是因为目前各地是水质不一样,投苗前有些地区是要求进行水体的营养素钝化,降低水中的COD和BOD。尤其在放苗密度高的高位池同时还得把水中的多种元素进行更换。而有些地区则可以按常规加入肥料进行培水。一个原则,就是要调整出一个良好的、适应对虾生理的水体而不是单纯的加入肥料培藻。
外来的水,经过我们消毒后,由于藻基本都被杀灭了,沉淀后水色一般都呈现透明无色,好像是一个纯净的水体,但是水中的营养素(元素比)比一般变化不会太大,随后生长的生物品种是根据水中的营养素比例来决定的。所以对于水域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在投苗前用一次塘生态,使其水中的P、N、COD、BOD、长链的有机物和胶体物质基本降低到养殖用水的要求以下,再根据需要加入培藻的营养素来调整水中的元素比例和培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头次纳水的藻相安全性,明显减少投苗的危险性,切不可再抱着以往单纯是清水或肥水投苗的想法。
二、在养殖池塘中建立一个大生物圈,使池水形成藻、菌、大生物的生物品种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某种微生物或藻的绝对优势,明显的降低了条件性致病因素的致病几率。
这一点在土池的养殖中体现的比较明显,养殖户创造性的继承了传统养殖的模式,打破了90年代南美白对虾混养不高产的说法,把虑食性的、杂食性、底栖的鱼套养在一起。这一点在2010年前的白斑病的预防和控制、2013年后对由不良藻、水质引起的闭口空胃、偷死和肝萎缩预防和控制作用尤为明显。
三、制度化定期清理水中过多营养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是提高养殖成功率的显著手段。尤其在土池,底泥的极端富营养化是对虾偷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良底泥和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除了物理手段外,就牵涉到水质改良剂和底部改良剂了。目前水质改良剂和底部改良剂可谓是琳琅满目,可到底我们应该选择生物型的底改、调水方法还是化学的方法?这个选择相信生物型底改是目前主流的说法。不过最好我们能够搞清楚我们底改、调水的目的是什么。应该重点在:迅速降低底泥、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上。这两年其实许多养殖经验相对丰富的养殖户也明白,一旦出现水太浓、底泥脏就有可能出现麻烦。也知道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底改善。可是怎么才能够准确、及时的改善底泥和水体的极端富营养化?许多养殖户由于采取了不合理的方式方法处理,眼睁睁的看着池塘条件和对虾状况一天比一天恶化,甚至全军覆没。所以;正确的选择底改和调水剂是养殖成功的保证。
也就是说:为底泥或者水体减肥,是减少有害藻占优的几率,也减少弧菌反复占优的几率,能够明显减少闭口空胃、肝萎缩的偷死几率。
四、及时从塘边开始,减少青苔和不良藻泛滥的几率。
藻的毒素的化学结构非常稳定,126℃的高温也没办法把它破坏。它对生物的肝和神经有很大的毒害,而且,这些不良藻类由于有一个储存器,所以一旦出现藻中毒死亡,一般20天内它会不断的影响着对虾的生长。严重偷死的时候即使及时采取措施,偷死一般都会持续相应的天数。而从藻毒素的结构的稳定性看,目前我们的所谓解毒药是否能够起到作用?可能得打个问号。所以预防、及时处理藻的占优是应对目前常见的偷死的主要方法。
青苔是从透光率比较高的边缘开始,所以预防青苔是从边缘开始。
由于水体的富营养化,这几年水体蓝藻占优的几率比较多,水体的藻复杂,裸藻也很多